close

行政學年表

2001:
.依經發會共識在總統府之下設「政府改造委員會」,進行政府
 改造工程。
.立法院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。
 
1998:
我國為推動行政革新工作,蕭內閣成立「政府再造推動委員會」。 

1997:
.美國制定十四條之「倫理行為通則」。
.歐斯朋(D. Osborne)與傅瑞褀(P. Plastrik)提出政府再造的
 「五希策略」,試圖從根本之處來改造整個官僚體系。
 
1996:
國會通過「單項否決法」。 

1995:
我國在八十四年七月以後採行年金儲入制之公務員退休金給付。 

1994:
美國公共行政學會( ASPA )修訂「倫理法典」(Code ofEthics) ,
提出五大項倫理準則。 

1993:
.柯林頓總統成立「全國績效評鑑委員會」(NPR),源自歐斯朋
 (D. Osborne)與蓋伯勒(T. Gaebler)之 「新政府運動」。
.葛雷漢(Graham)與海斯(Hays) 《管理公共組織》。 PAMPECO
.我國為推動行政革新工作,於民國82年9月頒訂「行政革新方案」。
.「政府績效成果法」。
.修訂之「公務人員退休法」,我國公務人員退休金的籌募方式
 為「政府與公務人員雙方共同撥繳費用設置基金」。
.美國推動所謂的「國家績效評估」(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)
 是為了實現政府再造(Reinventing Government)。
 
1992:
.奧斯本(D.Osborne) 和賈伯樂(T.Gaebler) 所著「新政府運動」
 ,倡議以企業型政府來改造政府。
.自1921年起,美國共進行了五次預算改革,最近一次(1992)
 推行的是「企業化預算制度」,或可稱為「績效基礎預算」。
 
1991:
.雪城大學「麥克斯威爾學院」,召開第一屆的「全國公共管理
 研究會議」。
.英國梅傑政府,頒佈「公民憲章計畫」(citlzen's charters) ,
 藉此強化以顧客為導向的公共服務。
.加森(Garson)與奧爾門(Overman)《公共管理》。
 POSDCORB→PAFHRIER
.英國保守黨政府首相John Major提出「續階計畫之續階」。
 
1990:
.「學習型組織」首先在聖吉(Peter Senge)所著「第五項修練:
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」一書中提出。
.組織領導的理論發展,特別強調「轉換型領導理論」。
.羅森姆( Rosenbloom )認為新公共管理學派為1990年代新的
 研究途徑。
.「預算強制法」。
 
1989:
.「弊端揭發人保護法」,特設一專責機關,
 「特別檢察官辦公室」。
.ASPA提出的12條「倫理法典」為代表。
 
1988:
.美國政府將企業界TQM概念,加以整修,以適用於公部門,
 其歸納為七大實務步驟。
.英國「效率小組」向柴契爾夫人所提出的「續階方案」
 (Next Step program)被視為政府再造的重要里程碑。
.第二次明諾布魯克會議。
 
1987:
.美國國會通過「馬康包力治法」,在企業界和公共部門設立
 品質改進之「總統獎」,TQM推向高潮。
.英國將「管理及人事局」改為「文官大臣事務局」。
.薩維斯(Emanuel S. Saves)提倡「民營化」。
.我國公務人員人事制度,開始實施融合簡薦委制與職位分類制
 「官等職等並立制」「調整職系、職組」「職務列等採彈性作法」。
 
1986:
.哈蒙(Michael M. Harmon)、梅爾(Richard T. Mayer)合著
 《公共行政的組織理論》,做為行政學的教科書,
 將組織理論引進公部門。
.莫根(G. Morgan)出版《組織意象》。
 
1985:
.通過「葛蘭姆法」以對抗政府赤字的不斷增加。
.雪恩(E. H. Schein)著作《組織文化與領導》堪稱為組織文化
 學派最廣博及最統整的代表性經典大作。
.布魯森(Nils Brunsson)出版《不理性組織》。
.湯姆森(D. F. Thompson)在《公共行政評論》中發表「行政倫理
 的可能性」來探討行政倫理的意義。
.1985年以前美國「新聯邦主義」。以後「新新聯邦主義」。
 
1984:
.美國ASPA訂定十二條行政倫理守則。
.政策學者金士敦(J. W. Kingdon)於1984年提出「政策窗口」
 (policy window)理論。 
.漢姆(C. Ham)與希爾(M. Hill)出版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
 策過程》採用總體層次的政策分析。
 
1983:
.通過潘德頓法(The Pendleton Act)的主要目的為
 建立職位分類制度。
.敏茲伯格(Henry Mintzberg)出版《組織權力》,將組織理論
 之權力政治學派融入其管理政策之統整性理論當中。
.坎特(Rosabeth Moss Kanter)出版《變遷大師》。
.彌卓夫(Ian I. Mitroff)出版《組織心智的利害關係人》。
.沃爾門(Overman)及凱爾森(Garson)於《美國公共管理研究》
 書中,提出「PAFHRIER」。
 
1982:
.柴契爾夫人頒佈「財務管理改革方案」,乃是柴契爾政府
 管理革命之揭幕。
.萬斯萊(C. L. Wamsley):「 黑堡宣言」。
.葛雷斯委員會,亦即總統私部門成本控制調查委員會,
 發現聯邦政府工作效率普遍不佳。
.彼德斯(Peters)和華特曼(Waterman)著作《追求卓越》
 是80年代最暢銷之企業管理與組織文化論著。
.張世賢與林水波在其合著之《公共政策》。
 
1981:
.雷根總統上台,美國政府零基預算
 (Zero-basis Budgeting System, ZBBS)之實施告終。
.魏爾克「決策支援系統」。
.英國將文官部改為「管理及人事局」。
.寇柏(Anthony T. Cobb)、馬格利斯(Newton Margulies)發表
 《組織發展 :政治觀點》。
.費佛(Jeffrey Pfeffer)出版《組織權力論》。
.威廉大內(William G. Ouchi)的「Z理論」、
 帕斯卡(Richard T. Pascale)和亞壽司(Anthony G. Athos)的
 《日本管理藝術》,激起一股日本式管理運動的熱潮。
美國公共行政學會,最早在1981年的「全國理事會」會議中訂定若干倫理原則。
 
1980:
.『新公共管理』(N.P.M)運動浪潮風行全球。
.在行政資訊管理方面,1980年代以後所強調的是
 「辦公室自動化」。
.年代萬斯來(G. L. Wamsley)等學者提出黑堡宣言。
.世界各國紛紛進行政府再造的工作。
.環顧當前世界各國行政改革的背景,從1980 年代迄今,
.整個國際情勢的變化似乎是串連在兩個發展主軸上,
 一是政治民主化,另一則是經濟自由化。
 
1979:
.年代末期提出新公共管理典範。
.後期,公共行政在美國有所謂『新公共行政運動』的研究潮流。
.英國柴契爾政府所推動的民營化政策。
 
1978:
.美國卡特總統任內推動通過「文官改革法」,正式保護「弊
 端揭發人」,撤銷「聯邦文官委員會」的人事機構,建構聯邦
 文官的社會代表性設定為政策目標。
.美國成立「資深文官職」(SES)。
.美國制定「政府倫理法」要求公務人員身體力行遵守官箴。
.阿吉利斯(C. Argyris)和熊恩(D. Schon)兩人所著《組織學習:
 行動理論之觀點》對組織學習探討最有系統、最具代表性。
.「轉換型領導」一辭最早出現在柏恩斯(J.Burns)所著「領導」
 (Leadership)一書。
.布拉克和毛頓(R. Blake & J. Mouton)兩人合寫《新管理格道》
 一書,將管理格道理論精緻化。
.文官改革中成立「人事管理局」。
 
1977:
.卡特(Jimmy Carter)入主白宮擔任總統,同年二月十四日函令
 聯邦政府所有部門及機關首長,一律採行零基預算。
.林布隆(C. E. Lindblom)出版的《政治與市場》。
 
1975:
.雷芬與魯格蘭斯基(W. Kuglanski)提出
 「資訊權力(information power) 」。
.戴伊(T.R. Dye)著《理解公共政策》。
.瓦爾多( D. Waldo)指出「公共行政面臨認同危機,雖大肆擴張
 其邊緣,卻沒保留並創造其核心」。
.就機關組織的資訊處理而言,電腦在1970年代中期的主要貢獻
 在「決策支援系統」方面。
 
1974:
.通過「國會預算暨截留控制法」。
.成立「國會預算局」。
 設立管理預算局(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)。
.「聯合財務管理改進計劃」在一九七四年的研究,政府機關生產力
 增減變動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大類。
.香港成立的「廉政公署」。
 
1973:
.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。
.魏達夫斯基、普里斯曼開創「政策執行」。(加州「奧克蘭案」)
 (政策失敗並非政策本生,而是在於政策執行)
 奠定政策執行研究開端。

1972:
.戴維斯(K. Davis)的「組織交互作用圖」(Interaction chart)。
.柯漢(M.Cohen)、馬區(J. G. March)以及歐爾森今(J. Olsen)
 三人合著「組織選擇的垃圾桶模式」。
.美國國會通過「平等就業機會法」,進一步強化相關努力,
 並將範圍擴級地方政府。
.美國聯邦政府屬「新聯邦主義」。
 
1971:
.就機關組織的資訊處理功能而言,電腦在1971年代中期的主要
 貢獻表現在『決策支援系統』。
.豪斯(R. J. House)『途徑目標理論』(path goal theory)。
 
1970:
.柴契爾夫人鼓吹新右派理念,主張「小而美的政府」。
.「全國公共事務與行政學聯盟」(NASPAA)成立,代表公共
 行政學獨立自主的發展階段。
.「預算局」改名為「管理預算局」。
.美國德州儀器公司(Texas Instruments Co.)首次試行零基
 預算制度。
.1970年以後,學者揉和計量研究量化模式及電腦資訊系統所
 形成的管理方法稱為「管理科學」。
.1970年以前美國「創設式聯邦主義」。
.亨利(N.Henry)行政學發展典範『典範Ⅴ』:
 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,約自1970 年以後迄今。
.「府際管理」概念是1970年代的產物。
.美國興起所謂「新公共行政」學派。
.伊斯頓(D.Easton)發表「政治學新革命」對行為主權之不滿,
 開啟「後行為主權」時代之來臨。
.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成立。
.我國職位分類制度開始正式實施。
.「民營化」一詞最早出現在杜拉克(Peter Drucker)所撰的
 「斷續的年代」一書。
 
1969:
.我國於58年10月26日實施「公務員職位分類法」一書。
.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(L.Peter)及哈爾(R.Hull)發表
 《彼得原理》一書。
.羅偉(Theodore Lowi)出版《自由主義的終結》一書。
.伊斯頓(D. Easton)在其所著之《政治學新革命》。 
 (提出「後」行為主義)→打破價值中立的研究法。
.馬斯洛「靈性需求」
 
1968:
.瓦爾多(D. Waldo)聚集了多位年輕的公共行政學者,於紐約
 雪城大學召開「明諾布魯克會議」。
.由於其與傳統主流公共行政之研究重心不同,故自稱所提倡者
 為『新公共行政』。 
.布勞(P.M. Blau)《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》中列舉四種組織理論。
 
1967:
.費德勒(F.E. Fiedler)之「權變領導理論」。
.民國五十六年成立我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。(部內制)
.包默(William J. Baumol)提出公務人力特性稱為『包默病症』。
.李克特(R. Likert)出版的「管理的新型態」
 (New Pattern of Management)一書中,提出「銜接式組織」。
 
1966:
.美國公布「資訊自由法」,使人民獲政府資訊之管道增加。
.美國詹森總統推動「設計計畫預算制度」。
 
1965:
日本一九六五年之「內閣人事行政局」。(部內制) 

1964:
.班尼斯預言:「科層組織」將在未來的25年-50年間
 (約為1990-2015年)消失。
.布來克和毛頓(R. Blake & J. Mouton)兩人提出
 《管理格道》一書。
.伊斯頓(D. Easton)在其所著之《政治學革命》。 
    (社會價值、權威性分配)
.美國1964年「民權法案」的頒定,才真正促使平等就業機會
 政策進入法制化。
 
1963:
亞當斯提出「公平理論」。

1962:
.美國馬丁公司實施『無缺點計畫』。
.甘迺迪總統發佈行政命令,允許聯邦公務員可以組織工會。
.平衡線技術到一九六二年才發展成目前所使用的技術。
.孔恩《科學革命的結構》 書中提出「典範」一詞。
.華森首倡「行為改變」理論。

1962:
古巴危機事件最適合用賽局理論 式加以解釋。
 
1961:
.興起「整合理論時期」的行政理論。
.孔茲(庫茲) (Harold Koontz)發表一篇名為《管理理論叢林》。
.國防部設立了「設計計畫預算制度」PPBS。
 
1960:
.麥克葛瑞格(D.McGregor)之《企業的人性面》
(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)中提出有關人性論之看法,
 X理論與Y理論。
.美國平等就業機會的政策法制化,被真正落實是在1960年代。
.「人群關係」管理學名詞,引起學者們不少的爭議,所以自
 1960 年代以來,在美國已較少被普遍使用,而以「組織行為」
 及「人力資源」取代之。
 
1959:
.行政學者吉伯特(C.S.Gilbert)在1959年「政治期刊」中發表一篇
「行政責任分析架構」。
.赫茲柏格「兩因素理論」(激勵、保健) 

1958:
.美國胡佛設的行政組織改革委員會。
.民國四十七年由王雲五先生主持「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」。
 行政革新機構。
.美國軍方首先創用計劃評核術,為製造北極星飛彈所設計採用的管理技術。
 
1957:
.馬可仕(Fritz Morstein Marx) 出版《行政國:科層體制概論》
.白京生以輕鬆的筆調討論現代行政組織的一些問題,
並將這些文章輯成專集「白京生定律及關於行政的其他研究」。
 
1956:
亨利(N.Henry)行政學發展典範『典範Ⅳ』:
公共行政即管理學,約自1956 年至1970年。 

1954:
.杜拉克《管理實務》一書,首次使用
 「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」一詞。
.馬斯洛《激勵與個性》(需要層次理論)。
.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所提出「二分式領導方式」。
 
1953:
.「學習」一詞最早出現,當推賽蒙(H. Simon)(公共行政評論) 。
賽蒙認為政府組織重組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。
.德國一九五三年之「內政部」。 (部內制)
 
1952:
美國固特異公司(Goodyear Co.)發展出來「平衡線技術」。 

1951:
.賽蒙(H. A. Simon)提出「決策理論」。
.賴納(D. Lerner)和拉斯威爾(H. D. Lasswell)
《政策科學:範圍與方法的新近發展》,
 而被認為是公共政策的里程碑。
   (拉斯威爾為政策科學之父、公共政策之父) 

 
1950:
.「胡佛委員會」提出「績效預算制度」。
 可稱為是現代化預算制度的起源。
.1950年以前行政學早期發展的兩大基本假定(assumptions)
 為「政治行政二分」與「建立行政原則」。
.1950年以前美國合作式聯邦主義。
.亨利(N.Henry)行政學發展典範『典範Ⅲ』:
 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,約自1950年至1970年。
 
1949:
.一九四九年左右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提出「行為科學」名詞。
.胡佛委員會提出績效預算之概念。
.組織發展(Organization Development)的理論與技術是在
 1940年代後期開始興起的。
 
1948:
.瓦爾多(Dwight Waldo)「行政國:美國行政學的政治理論研究」。
.蓋博教授(Dennis Gabor)發明了圖照相技術(holography)。

政策德菲法(Policy Delphi)是蘭德(Rand)公司所發展成功。
 
1947:
.美國學者高斯(John M. Gaus)發表了《政府的生態學》
 (The Ecology of Government) 。
.賽蒙《行政行為》(行政行為即決策行為)。
    (諾貝爾經濟學獎) 
 (情報、設計、決擇)
.日本一九四七年成立之「人事院」。(部外制)
 
1946:
.李文(Lewin)教授率同麻省理工學院的工作同仁不斷研究
 而發展出敏感性訓練法。
.興起了組織發展(Organization Development)的理論與技術。
 
1944:
紐曼(J.Van Neumann)與摩根史坦(O .Mongenstern)合著
「博奕理論與經濟行為」。
博奕理論,才受到極大之注意與應用。 

1942:
胡麗特(傅麗德)(Mary P. Follett)「動態行政」提出「情勢法則」。 

1941:
高斯(Jogn M. Gaus)發表《政治的生態學》。 

1940:
.由房納(H. Finer) vs.費德瑞區(C.Friedrich)引發有關行政
 倫理的精彩對話。
.傅麗德演講稿,由麥卡福及尤偉克於1940年收輯而編成
 《動態的行政》。
.凱依(V. O. Key)有關預算的分配,在1940年撰文質疑
 「到底基於什麼基礎將費用花在甲政策而非乙政策上」。
 
1939:
.「赫奇法案」是規範常任文官政治活動之限制。
.「重組法」。
 
1938:
巴納德(C. Barnard)提出「權威的接受論」。
「動態平衡論」主管人員的功能,首重溝通。
(為非正式組織的先趨學者) 

1937:
「組織理論」一詞首出現於古立克和尤偉克
 (L.H.Gulick&L.Urwick)合編《行政科學論文集》提出了
 七字箴言:POSDCORB。 

1936:
.梅堯教授在哈佛大學首次講授「人群關係」之課程,使此一
學問變成了大學之科目。 
.高斯(John M. Gaus)發表《美國社會與公共行政》論文,
用生態觀點來研究政府行政現象。
 
1935:
.「府際關係」一詞,最早出現在1935年「社會科學百科全書」。
.張金鑑教授《行政學之理論與實際》為中國第一本學術性的
 行政學著作,因此贏得「中國行政學鼻祖」稱號。。
 
1932:
霍桑實驗結束。 

1931:
行政學發展的修正理論時期。 

1930:
.『行為科學研究途徑』。
.莫根仙(A. H. Mogensen)提出『工作簡化』的概念及技術。
.古立克(Luther Gulick)著「科學價值與公共行政」一文,
 首創「POSDCORB 」來說明行政之要素。
.墨里諾(J. L. Mereno)曾以小團體分子之間相互吸引的關係,
 產生了所謂「社交測量法」。
.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。
.1930年之前美國雙軌式聯邦主義。
.夏福利茲與羅素(J. M. Shafritz & E. W. Russell)美國府際
 關係的發展。
.1930-1950年採取合作式聯邦主義(cooperative federalism)。

.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之後,政府預算的運用,不再死守傳統財政收
 支平衡的原則,取而代之的是「長期預算平衡的原則」。
.我國1930年成立之「考試院」。(部外制) 
 
1928:
.博奕理論由紐曼(J.Van Neumann)所倡用。
.胡桑實驗開始另一項試驗,名為 『面談計畫』。
 
1927:
.魏勞卑《公共行政的原理》為美國第二本教科書。
.亨利(N.Henry)行政學發展典範 『典範Ⅱ』:
行政原則的確立,約自1927年至1937年。 

1926:
美國學者懷特 (L. White)《公共行政研究導論》
為美國第一本公共行政的教科書。(奠定了行政學學術地位) 

1925:
韋柏著「經濟組織與社會組織」一書,提出「理想型官僚模式」。 

1924:
霍桑實驗。 

1921:
.制定「預算暨會計法」。
.財政部成立「預算局」。
.國會成立「會計總署」GEO。
.美國在1921年之前預算是「國會」機關編制。
.美國在1921年之後預算由「行政」機關編製。
 
1920:
.品質管理的觀念,主張以顧客的需求為中心,進行產品與
 服務品質的不斷改善。
.哈佛大學威廉士教授(Whiting Williams) ,寫出第一本以人群
 關係之觀點來討論管理問題的書,其書名為「員工的慾望」
 (What's on the Worker's Mind) 。
.美國聯邦政府開始推動職位分類法。 
 
1919:
.魏勞卑《現代政府》。
 (五權: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、政務、選舉)

1918:
美國人事協會於1918年在紐約召開「銀灣會議」會議,討論
「工業界之人群關係」的專題,及人事行政問題。
此後,「人群關係」便漸受引用。 

1917:
甘特(Henry Gantt)發展出「甘特圖」(Gantt Chart)。  
(工作進度表、獎金制度)

1915:
.費堯《一般管理和工業管理》:
 提出管理的五大功能及控制幅度與十四項管理原則。
 (POCCC 計劃、組織、領導、控制、考核)
    (費堯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)
.吉爾布勒斯(季伯瑞斯)夫人著《管理心理學》一書。
.「設計計劃預算制度」源於1915年杜邦公司的觀念。
 
1912:
.職位分類制以美國、加拿大為代表;由美國芝加哥市政府率先採用。  
.泰勒「科學管理原則」

1911:
.泰勒著《科學管理的原理》(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)
 一書:認為管理的功能可以做科學分析。 
    (泰勒為科學管理之父)
.行政學發展的傳統理論時期。
 
1910:
白蘭第斯(L D. Brandies)律師引用泰勒的理論,
反對鐵路方面增加運費。 

1903:
泰勒發表第一篇論文《工廠管理》。 

1900:
.古德諾著《政治與行政》一書,揚棄立法、司法、行政的三權
 劃分法,而採新的政治與行政的二分法。 
    (行政是國家意志的表現,政治是國家意志的執行)
    (國家意志→民意:源自於韋柏思想)
 (古德諾為公共行政學之父)
.傅德瑞克森:科學管理是借用科學。
.亨利(N.Henry)行政學發展典範『典範I』:
 政治與行政的分立,約自1900年至1926年 。
 
1895:
.科學管理之父泰勒(F. Taylor)在一八九五年發表他第一篇有關於
 管理方面的文章,深受當時工業界人士的重視。
.該篇文章討論的議題是「論件計酬制」。 

1887:
.行政學發展歷程,「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」。
 (西元1887 年至1947 年)。
.美國威爾遜(Woodrew Wilson)提出《行政的研究》
 使行政學得到獨立的地位;畢業於約翰霍浦金斯大學。
  (行政學之父:威爾遜)
    (師法企業;追求效率;行憲比制憲還難)
.傳統行政理論。
 
1885:
.吉爾布勒斯(動作研究之父)。
 (升遷三職位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→最佳方法
.美國成立「文官委員會」(最早的考試機關)。

1883:
.美國成立「文官委員會」施行的「文官法」(Civil Service Act) 。 
    (參議院通過文官改革法)
.美國開始實施「考試用人」的考績制度 。
.美國文官「功績制」的建立。
(廢除分贓制、採考試用人、永業化) 

1881:
泰勒(時間研究之父)。 

1880:
日本的現行行政制度以考試為用人標準之制度建立於1880年開始 。 

1877:
德國學者華格納(Adoph Wagner)提出產業工業化過程會以三種
途徑導致政府成長。 

1876:
德國學者拉班德(Laband)首先提出「特別權力關係」。 

1873:
史賓賽(H.Spencer)首先用「組織」來指導
「已然組合的系統或社會」。 

1855:
歐美各國中英國,最早於1855年設立文官考選機構。 

1836:
英國首先採用「國庫集中支付」制度。

1829:
傑克遜(Andrew Jackson)
提倡「官職分贓」亦即「政黨分贓制」。
官職輪調制、政制分肥制→以政黨忠誠取人。
(只要兩黨制或正黨常出現,分贓制就來了)
(此時為效率黑暗期,利用捐獻方式,貪污最嚴重) 

1820:
美國制定「四年法」之法案,規定公務員於任期結束後自動退休。
(四年一到,就要下台) 

1809:
「行政監察員」首見於北歐瑞典。
(美國1970後設立,我國早有監察院設立) 。

1800:
歐文為人性管理之先驅者,並為後世樹立堅固的人性化管理典範。

1789:
「華盛頓」擔任總統,特別注重「品格合適」的用人標準,
採「仕紳制」(公務員不需考試)、「瞻循制」。 
(此時為政治最清明的時期,貪污最少)

缺點:
1.無法政治回應(回應人民的真正需要)
2.無法政治輪換(一做做到死)
3.老化

1787:
麥迪遜(James Madison),提倡微妙的權力平衡及活潑的利益
競爭,作為政府機關權力避免過分集中的最佳保護符。

1776:
.美國獨立
.個人赡徇制(1776-1826)又稱之為仕紳制。
.亞當史密斯發表《國富論》。
 
1701:
英國最早區分政務官與事務官。  
(吏治澄清法、王位繼承法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行政學年表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117267 的頭像
    k117267

    k117267的部落格

    k1172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